循环经济在陇原:托起现代农业的新希望

  发布时间:2010-03-04 11:29:28 点击数:
导读:  循环经济在陇原:托起现代农业的新希望  ——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》解读之五  《总体规划》确定了适合我省当地情况的四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如何设计合理的产业基地,突出特色和优势,…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循环经济在陇原:托起现代农业的新希望

  ——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》解读之五

  《总体规划》确定了适合我省当地情况的四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

  如何设计合理的产业基地,突出特色和优势,成为我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

  节约型技术推广、生物质产业开发和废弃物循环利用,将是实现循环利用的三大工程

  “作为甘肃中部的人口大市、贫困大市和传统农业大市,定西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?关键是打造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,实现由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根本转变。”

  提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,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有着清晰的认识。在各大产业中,定西市农业产业所占的比重高达36%,高出全省21.4个百分点。正是基于对传统农业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,定西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心,放在农业上,希望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,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嫁接和改造。

  定西市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潜力,也是我省发展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的缩影。构建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,打造特色产业基地,让陇原大地上升腾起新希望。

  四大发展模式主导产业优势

 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、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,山地、高原、平原、河谷、沙漠和戈壁交错分布,形成了陇南山地、陇中黄土高原、甘南高原、河西走廊等四大农业板块。

  如何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?国务院批复的《总体规划》,给出了明确的答案。根据气候、水分和土壤条件的不同,《总体规划》将我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、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、甘南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等4个农业生产分区,确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四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。

  河西作为我省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,《总体规划》确定将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,发展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。同时,由于河西地区东西跨度较大,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,又细分了两种发展子模式,在祁连山—阿尔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养林生态林牧业模式,实行“草—牧—沼”农业循环经济链条。在中部走廊采取“粮—菜—瓜果—牧—沼气”模式,以沼气为纽带,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、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,大力发展节水农业,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多元化。

  与河西条件不同,我省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。这里干旱少雨,土质松散,土壤贫瘠,将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,因地制宜发展“退耕—林果—畜牧—沼气—梯田—水窖”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农业模式。

  在甘南、临夏高寒阴湿区,草地资源丰富,又有从事养殖业的传统,将整合资源优势,建立“高地—低地”“畜—草”双向对流模式,突出草畜业的优势。

  我省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,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,逐步形成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。这种立体农业模式,将充分挖掘整个山体的生产潜能,在山顶发展“林—山野菜—茶—沼”循环经济链条,在山腰发展“果—菌—牲—沼”循环经济链条,在山底发展“果—粮—渔—沼”循环经济链条,4条产业链条将把整个山体的生产环绕起来。

  从河西走廊到陇东旱塬,从甘南青藏高原到陇南山地,《总体规划》确定的四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,将成为我省改造传统农业的4条有效手段,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向特色型的根本转变。

  两大产业基地凸现地域特色

  在发展模式确定之后,如何设计合理的产业基地,突出甘肃的特色和优势,成为我省成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。为此,《总体规划》立足实际,定位全国,设计了两大农业循环经济基地,在张掖、武威和定西等地建设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,在甘南、临夏和陇南等地建设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。

  其实,近年来,我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。河西的制种、蔬菜、啤酒大麦,陇东的果品、草畜、小杂粮,中部的马铃薯、中药材,陇南的花椒、油橄榄,甘南、临夏的草畜,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。我省特色产业基地种植面积占全省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,每年需要外销的蔬菜、苹果、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超过900多万吨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我省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,马铃薯、中药材、苜蓿草、玉米制种、啤酒大麦5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第一,啤酒花、食用百合、肉羔羊、酿酒葡萄等10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前五位。然而,由于产业发育总体较弱,产业链条短,192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大多处于粗加工、出卖原料阶段。特色产业虽有规模优势,但难以体现经济优势。

  按照《总体规划》的设计,今后我省将在张掖、武威和定西等地,依托龙头企业,打造“种植、养殖—加工—综合利用”循环经济产业链条,通过建设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园区,大幅度提高马铃薯、制种、酿造原料、果蔬和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。到2015年,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由目前的35%提高到50%以上。

  同时,基于我省作为长江、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,《总体规划》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重点,设计在甘南、临夏和陇南等地,通过全面封禁保护、退牧还草和人工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,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畜牧业,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,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。《总体规划》设计的两大农业循环经济基地,宛如伸出去的两个拳头,点中了我省农村经济中的两大薄弱环节。而两大基地的建设,将实现我省农业生产质的转变、跨越式发展。

  重点工程支撑农业循环经济

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。在大力构建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中,《总体规划》明确将从节约型技术推广、生物质产业开发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入手,实施三大工程,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循环利用。

  我省地处西北内陆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。水资源严重匮乏,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“瓶颈”。在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中,《总体规划》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放在首要位置,将综合运用农艺、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,大幅度降低农业灌溉用水。正如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所说:“用最少的水和最佳的作物配置,产生最大的效益,就会把水用活了。”

  同时,作为节约型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节肥、节药、节能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也被提上推广应用日程。到2015年,全省将推广配方施肥技术3500万亩,无公害农药面积2000万亩,节能型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设施栽培100万亩,示范推广免耕或少耕、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500万亩,大幅度减少对农业生产要素的运用,减轻农业生产对资源、能源的压力。

 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,《总体规划》明确对农业生物质实行产业化开发工程。一方面,按照“不与人争粮、不与粮争地”的原则,利用荒山、荒坡、荒滩及盐碱地等土地资源,积极试验示范甜高粱等能源作物。另一方面,在秸秆较集中的乡村,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,解决农村居民做饭和取暖问题。《总体规划》立足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,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,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,实施乡村清洁工程,推广生物有机肥技术和生物饲料开发技术。同时,按照“政府引导,协会搭桥,联合农户,民办民管”的总体思路,建立乡村物业服务站,承担沼气、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等设施的维护服务。

  三大重点工程的实施,将成为我省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,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,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,最终实现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。记者卢吉平吴梦寒

 

上一篇:郝利平 李贵世吴梦寒 下一篇:一起土地维权案件的综合报告